YE CHANG NEWS
当前位置:宣城KTV招聘网 > 宣城热点资讯 > 宣城励志/美文 >  收入本书略有修订]附三阅读古典诗词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古典诗词

收入本书略有修订]附三阅读古典诗词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古典诗词

2022-10-16 04:25:29 发布 浏览 889 次

收入本书略有修订]

附三:阅读古典诗词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

古典诗词的分析欣赏,是一种文学批评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表现,而这两方面能力的提高,要靠平时的修养。这里所说的修养,包括生活阅历、理论水平、文学史知识、阅读古文的能力等等。本文结合同学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,讲一讲阅读诗词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。

一、从字、词、句入手

阅读古典诗词首先要弄懂作品的字句。遇到典故,要了解它的出处、原意,以及它在这首诗中的意义。这是进一步分析和欣赏作品的基础。如果字句都不懂,或者是理解错了,哪些地方用了典故也不知道,就谈不上阅读和欣赏了。

在古代汉语里,单音节词的数量很多,往往一个字(一个音节)就是一个词,就有它独立的意义。而古典诗词的篇幅又多半是短小的,很讲究用字的简洁。优秀的作品,每个字都有每个字的作用,都是经过认真选择的。所以,在阅读古典诗词的时候,就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琢磨、体会,不要满足于了解大意。只了解一首诗大概的意思,或者只了解诗里每一句大概的意思,都不算弄懂了这首诗,也就无从分析欣赏。所谓“咬文嚼字”带有一点贬义,但对分析欣赏古典诗词却是很有用的。

例如张若虚的《春江花月夜》开头两句:“春江潮水连海平,海上明月共潮生”,这个“生”字就很容易忽略过去。“共潮生”是什么意思呢?为什么不用“升起”的“升”,而要用“生长”的“生”呢?仔细想一想就会感到诗人用字之妙。诗人是要告诉我们,那一轮明月是伴随着海潮一同生长的。用“升起”的“升”比较平淡,“明月共潮升”不过是很平常的景色,很平常的说法。用“生长”的“生”就加进了诗人主观的想象。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,她们像一对孪生的姊妹,一同生长,一同嬉戏。这个“生”字使整个诗句变活了。

诗词里的虚词在表达感情和语气上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,不要忽略过去。例如杜甫的《又呈吴郎》中间两联:“不为困穷宁有此?只缘恐惧转须亲。即防远客虽多事,便插疏篱却甚真。”其中,“不为……宁”“只缘……转须”“虽……却”都是虚词,这些虚词用得很好,使语气委婉、含蓄,便于吴郎接受。“不为困穷宁有此?”是问句,其中包含着这样的意思:西邻的妇人到你那儿打枣确实是不对的,发生这样的事,当然是不好的。进而又为妇人辩护:“她不是因为困穷怎么会干出这样的事来呢?”顺便说一下,“困穷”这个词在古代是窘蹙、艰难的意思。《周易》“刚健而不陷,其义不困穷矣”,和今天所说的“穷”意思不同。“困穷”这个词的意思,重点在表示走投无路。今天所说的“穷”的意思,古代用“贫”。杜甫在这首诗的第七句说:“已诉征求贫到骨”,可见杜甫用“穷”和“贫”是有区别的。“贫到骨”就毫无办法了,走投无路了,就“穷”了。《荀子·大略》:“多有之者富,少有之者贫,至无有者穷。”由此可见“困穷”究竟是什么意思。“不为困穷宁有此?”杜甫这句诗的意思是说,那个妇人实在是毫无办法了,走投无路了,不得已才来打枣的。我们可以设想,打人家几个枣是不能救贫的,那妇人也不是因为一般的贫就去人家院子里打枣。她是已经到了山穷水尽一点儿办法也没有的地步,已经“贫到骨”了,也许快要饿死了,所以才来打几个枣子充饥。杜甫用“困穷”这个词恐怕是费了一番斟酌的,我们也不可轻易放过。再看“只缘恐惧转须亲”这一句,只因她心怀恐惧,反而要对她格外亲切,使她可以放心地来打枣。“转”是转而、反而的意思。一般情况下,有人偷偷来打枣,顶多不阻止就是了。这个妇人自己知道打人家的枣不对,心里怀着恐惧,倒是应该亲切地对待她才是。这个“转”字,表现了杜甫对劳苦人民的体贴。“即防远客虽多事,便插疏篱却甚真”,上句的“虽”字和下句的“却”字搭配起来,一句批评西邻的妇人,一句批评吴郎:妇人的顾虑虽然是多馀的,可是你的举动也欠考虑。重点还是在后一句对吴郎的批评上。因为有上一句作陪衬,所以一点也不显得生硬。杜甫这首诗对虚词的运用,很值得我们注意研究。

我们常常遇到这种情况,一句诗字词都懂了,但整个句子还是不懂,不知道这些词之间的关系,不知道它们合起来说明什么意思。这就涉及诗词的特殊句法的问题了。例如杨炯的《从军行》:“牙璋辞凤阕,铁骑绕龙城。”上句的主语显然不是“牙璋”,“牙璋”是古代发兵用的兵符,“牙璋”自己不能“辞凤阕”,是出征的主将接受了“牙璋”,率领军队离开凤阕(朝廷)。为了和下句“铁骑绕龙城”对仗,上句真正的主语省略了,变成“牙璋辞凤阕”。又如王维的《陇西行》:“十里一走马,五里一扬鞭。”这十个字没有什么难懂的,但句子的组织有点特别。诗人的意思是,一走马就是十里,一扬鞭就是五里,报警的马飞快地奔驰而来。这是两个倒装句,按一般的写法是:一走马十里,一扬鞭五里。但是这样写,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,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,读起来拗口。像现在这样,“十里一走马,五里一扬鞭”,不但上口,也因为将“十里”“五里”提前,加以强调,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。

您可能感兴趣

首页
发布
会员